广州出租车烟火广州

人气:890时间:2020-08来源:【广州的士票】

  很久没有更新了,在广州乱逛的时候就萌生了写写游记的想法。说来奇怪,我才19岁,已经开始不喜欢失去了,想把看到的、经历过的记录下来,有些照片和文字的凭证,多少能留下些东西,记忆也不至于空白。

  

  

  北京最近老下雨,而且是暴雨。夏天还未褪去,高温蒸发着潮湿的雨水,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南方沿海地区。有了动机,又没办法出门见朋友,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写写字了。

  

  

  我很喜欢在城市里乱逛,看到不经意的街景,遇到有意思的行人,捕捉奇形怪状的云,摸摸撺掇着的小泰迪,每个跳动的细节都充满了炙热而鲜活的生命气息。而正如标题,广州烟火气尤其浓7月29日下午6点黄昏,阴天,大风。我站在荔湾广场门口。

  

  

  风呼啸着,树叶摩挲着,太阳刚落下去,确实有些阴森。每个地方都有些流传的都市传说,更不要说重视风水的广东地区了。早就在知乎上看到关于荔湾广场各种牛鬼蛇神的讨论。其中可以查证的是荔湾广场之前是墓场,在建造过程中确实挖到过棺材;荔湾广场几乎每年都会有人跳楼,最多的时候一年会有4个;关于风水学,商场内玻璃上有很多类似符的东西。除此之外,荔湾和其他老商场没什么不同——有点旧、客流量不大,大大小小的招牌显示了其曾经的辉煌。

  

  

  很多人讨论着为什么总有人会在这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有人说是因为中庭式设计,心理学上会给人朝圣感,刺激人跳落(同理发生在很多中庭式建筑/金门大桥也有类似心理学解释);有人说这是20年前下海的老板们因巨大经济红利而“暴富”而又经历经济萧条的缩影。

  

  

  我进入商场,零落的客户缓慢逛着,他们走走停停,时而驻足询问,最终也没有买什么东西。我停下问一个商户老板怎么不开灯,他用标准广普说:“疫情刚过,生意不景气,少开点灯减少成本。” 说完烟从嘴上移开,吐出一团烟雾。

  

  

  这才是真正的都市传说吧。

  

  

  2 巴士还是公交车7.30日上午,艳阳高照,我站在巴士站台前,一辆红色双层向我缓缓驶来。

  

  

  在北京,人们出门打出租车、坐公交车、乘地铁;而在广州,人们是出门搭的士、坐巴士、乘轻轨。语言习惯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,广州从古至今一直是重要港口,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。所以语言的化用在这里非常常见,巴士对应Bus,taxi对应的士,这些舶来品的陌生感会带给人高级而不一样的感觉。这个知识点可以用母语羞涩来解释:比如中国/日本公司喜欢用英语字母作图标:HUAWEI/Nikon,而美国公司喜欢用平面模型图标比如苹果标志。人本能的会对自己熟悉的或者母语的字体感到庸俗且无聊,而认为陌生的符号/字母高级。至于为什么现在大多是英语符号,就要和文化霸权联系起来了。

  

  

  影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港片把巴士和港味建立了联系,导演们用巴士建构了港味滤镜;而公交车则是你自己日常乘坐的经历。你可以闭眼想象一下公交车的场景还有巴士的场景,看看有没有差别。

  

  

  土豆和马铃薯有什么两样?巴士和公交车有什么区别?所以所谓美不美,有没有韵味,都是建构出来的。但是我们仍享受在这些人为构建出的美感中,正如我这篇游记大赞广东的烟火气一般,因为人活着需要意义,美就是意义的一种,不论是什么形式。

  

  

  “上不上车!”司机当然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母语羞涩还是什么文化意象。我朝他笑了笑,登上了巴士的二层。30多度的高温,烈日灼烧下,我一个人坐在空调全力运转的巴士二层第一排看广州景色,好不惬意!城市建筑群在我身边跑过,有高楼大厦,有破砖破瓦:广州,像是两个世界相撞了。

  

  

  天河高楼林立,无数影视作品在此取景。toptier投行、大型企业、星级酒店、高级餐厅在这里聚集。人们步履匆忙,三三两两的商务人士走在街上交谈着。车接着往前开,我看到破败的街区里地摊经济蓬勃发展,商贩的孩子在街中打闹。

  

  

  广州在一线城市中房价是最低的,一定程度上让广州的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。的士上大叔和我说:“广州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城市。”我想想也是,在别处已经几乎看不到的黄包车在这里载着短途的游客,地摊经济没有太多城管大队的打扰,很多虽然破败的小楼依然树立在楼宇之中。在广州,你可以说广州市容市貌不好,城市管理不当,但事实是不论是IFC80层高级办公室落地窗前的刘总,水果摊子的走鬼老张,送外卖的阿强,他们都在这座巨大的运作系统里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,用自己的努力活下去。

  

  

  在这里,世界相撞,但没有“低端人口”。